掌握控糖3原則-血糖數值更健康
發佈日期: 2018-11-08
作者: 衛福季刊
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及監測其合併症狀況,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失明、截肢、腎臟病等合併症的危害。平時可以透過體重控制、規律運動、戒菸、定期監測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狀況,並與專業醫師、營養師配合,依據疾病管理之個別需求,調整藥物使用和飲食,可有效控糖,延後或避免合併症的發生。
「糖尿病該怎麼吃呢?」不僅是糖尿病患最煩惱的問題,也是家中準備餐點的人最大的困擾。其實,只要抓緊「均衡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按醫囑用藥」三大原則,就能幫助控制血糖,病患也能安心地吃飯。
對於「均衡健康飲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糖尿病飲食沒有什麼撇步,就是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進而達到促進健康目標。患者常以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飯、吃澱粉類食物,這種想法並不正確;無論有無罹病,都必須攝取足夠熱量,並選擇高纖類全榖雜糧等有益身體健康的澱粉類食物,以代替白飯、白麵條等精緻澱粉類食物。
依循三原則 控糖效果更提升
蘇秀悅分析,糖尿病飲食就是健康飲食,但因糖尿病患者中,體重過重、肥胖比率占60%之多,因此熱量控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以上班族為例,每公斤體重約需30大卡熱量,對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一天便需要1800大卡熱量;想減重的人,得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醣類以高纖的全榖雜糧為主,多吃蔬菜及適量水果。在三大營養素的分配,則依病人血糖血脂、腎功能等狀況做不同比例的調整。油脂盡量選擇橄欖油、芥仔油等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蛋白質則可多選擇植物性蛋白質或白肉。
在「規律運動」方面。糖尿病人應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若時間不允許,可採用分散累積方式運動,運動應做到有效運動,才能對健康有幫助。光靠散步運動量不太夠,需要快走到會喘、流汗程度,才能真正發揮效果。
「按醫囑用藥」雖然老生常談卻也最為關鍵,這也是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定期監測糖化血色素、定期測量血壓、定期監測血脂、按照醫囑用藥」控糖四妙招之一。臺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治元直言,不少患者認為光靠控制飲食、運動就能控制血糖,即使拿了藥也不願按醫囑用藥,常用藥一陣子就自行停藥,這種作法不只對控糖不利,更浪費醫療資源,建議患者該用藥就得好好用藥,血糖才能獲得良好控制。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 控糖更有效率
衛生福利部已於全國22縣市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結合公共衛生部門、臨床醫療團隊與專業組織等,幫助強化縣市糖尿病防治工作。此外為強化糖尿病照護品質,健康署自民國92年起訂定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事人員認證基準,由取得共照網認證資格的醫事人員,如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等組成共同照護團隊,透過糖尿病病人收案登入(Registration)、病情追蹤與衛教(Recall)及定期檢查(Review)等結構性照護流程,提供糖尿病病人有品質照護。健保署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為基礎,加入健保給付誘因,將糖尿病照護納為「糖尿病品質支付服務」,以品質獎勵服務方案,精進國內糖尿病病人的照護服務內涵,進而減少其相關合併症產生,達到糖尿病人較佳健康品質。
在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推動下,醫療院所也對患者持續追蹤、管理,協助病患規律就醫,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同時,健康署也推動醫療院所成立「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讓糖尿病人享受更優質的團隊照護,注意高危險族群健康促進,輔導各地成立糖尿病支持團體。
目前全國368個鄉鎮市區,大部分都有健康署輔導成立的「糖尿病支持團體」,全國鄉鎮市區涵蓋率近97.8%,這些糖尿病支持團體對於提升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的「控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很大幫助。有效維持血糖平穩,後續失明、截肢等併發症風險也會大幅降低,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關於糖尿病的二三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