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及其教學方法之探究(上)
發佈日期: 2008-04-03
作者: 黃雅文
1、前言:生活技能的重要與本文目的
聖經馬太福音16章26節:人若賺得了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我們的生命,有肉體,身體實質可見的生命;也有道德,心靈上的生命。無論身體或心靈都需要用心照顧培育。
台灣,與世界同步,網路成癮、吸菸、飲酒、藥物濫用、早期性行為、不預期懷孕、暴力、他殺、自殺漸成為青少年的危險行為。根據最新的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報告(行政院衛生署,2006年8月4日),全人口前三大主要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日本稱這些疾病為生活習慣病,並於日本國家中央行政組織中設置「生活習慣病對策室」研擬生活對策。(厚生省健康局生活習慣病?策室,2006)。若縮小範圍,審視青少年的死因,十四歲以下第一位.事故傷害、其次依序是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形、心臟疾病,而他殺自殺則分居第六位與第十一位。十五到二十四歲之前五大死因則分別為1.事故傷害 2.自殺3.惡性腫瘤4.心臟疾病5.他殺。
世界衛生組織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Programs (HHD), a divis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EDC)( 2001/09/17)指出青少年將成為國家的禮物或負擔,端賴政府家庭社區如何發展這個世代人性的潛能。並發表「生活技能life skills」作為兒童青少年健康人性發展最有效最好的計畫。
本文之目的在於探討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與教學方法。期能提供生命教育學術與實務領域之參考
2、生命教育之核心概念、課程內涵與評量
生命教育內涵是什麼?孫效智(1990)從生命教育概念詮釋的向度探討,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在學理上應涵蓋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與應用倫理學及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三個領域。亦即(一)「終極關懷與實踐」領域 (二)「倫理思考與反省」領域(三)「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領域。其內涵包括:
(一)深化人生觀:屬於人生哲學和宗教教育的領域,主題包括生命意義、目標與理想的探問、生死教育、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等。
(二)內化價值觀:屬於倫理學與倫理思想教育的範疇,目的為培養學生成熟的道德思維與判斷、慎思明辨的「擇善」能力,以及多元的價值觀。多元的價值觀主要內涵包括熟悉「基本倫理學」的思考方法以及「應用倫理學」的不同課題,例如生命倫理、兩性倫理、職場倫理、家庭與校園倫理,以及社會與政治倫理等。
(三)知情意整合:屬於(倫理)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情緒教育與人格統整等領域。幫助學生將在知性上以內在化價值觀理念統整於人格之中(誠於中),並在實踐抉擇上生活出來(形於外)。提升學生的情緒智商、交談與傾聽能力以及同理心。
(四)尊重多元智慧及潛能: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孩子了解並發展自己的獨特智慧。學校應開展多元的學習環境、實施多樣化教學與多元評量,讓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機會,使各種智慧活躍起來。
張美蘭(民89)彙整國內外學者之詮釋歸納生命教育的內涵為五大向度:
(一)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價值,並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明白人我生命共同依存的重要,關懷弱勢族群或需要幫助的人,以創造人際之間和諧的關係。
(三)人與自然環境的教育:培養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能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珍惜生存的環境,而且學習如何避免或預防天災、人禍所帶來的傷害,以維持一個永續生存平衡發展的生存環境。
(四)人與社會的教育:培養學生獨立判斷與思考能力,即從學習工作中獲得意義,並了解個人的特質與外在工作的情形,期望學生未來能與外在工作世界有最佳的適配。
(五)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對生與死有充分的認識與體悟,以及思考天地宇宙與整個人生的問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並能以宏觀的視野去審視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如此分類與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重疊性頗高。
張美蘭(民89)並運用得懷術研究結果提出國中生命教育之課程目標有五大題向(1)對自我的認識 (2)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 (3)對自然環境的了解 (4)生活技能的習得 (5) 生命意義的探索。
黃德祥(民89)對生命教育之詮釋分為五大取向:(一)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 (二)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三)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 (四)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 (五)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
(一)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
宗教探討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與價值的課題,也對自然與超自然現象加以解釋。宗教提醒人類:生命取向要高,其次,宗教不離修行,因此生命體驗要深第三點,宗教鼓勵我們活在世間時,生命能量要強。(傅佩榮,民87)。
(二)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
這是目前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視了解人體生理結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教育。吳庶深和陳佩君(2000),指出英國的國定課程中之健康教育,及包含了個人及社會亦有公民之權利及職責,為健康取向之生命教育範例。
此種取向的生命教育強調生理、心理與心靈的反毒、反污染、反濫交的重要性;另外,傳統健康教育也再次受到重視,希望中小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狀況,進而維護身體健康。
(三)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
關於生涯之想法,Super(1976)認為其為生活中各種事件之演進方式與歷程,它意為人生自青春期以至在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之綜合。而麥克丹尼爾(McDaniel,1978)認為生涯乃一種生活方式之概念,其包含一生當中工作以及休閒的活動。生涯教育在協助兒童與青少年,甚至一般成人了解個人特質與工作世界,期望個人能與工作世界作最佳適配,進而規劃自己的人生、開發潛能、貢獻社會。
(四)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是自有教育以來的核心項目,生活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基礎。錢永鎮(民89)指出,生命教育應重視人我的關係,因為人的生存是依靠他人而生存,不可能獨自存活,單一存在。不過生活教育更注重人際相處、社會能力的培養、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生活的調適。
(五)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
在國外探討死亡主題的教育,簡稱為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或稱之為有關死亡或哀慟之教育。而死亡教育的內涵,死亡教育學者針對不同之教育對象之年齡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標(Leviton,1977)。
張淑美(民89)認為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瀕死喪慟之主體與現象,可以促進吾人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於宇宙的關係,從而能省察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且能坦然面對死亡,克服死亡恐懼與焦慮,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自民國九十五年起,高中生命教育課程明訂八個選修科目: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但在國中、國小則未單獨設一領域教學。九年一貫課程亦未規劃生命教育課程相關之能力指標。(教育部,2006)。
每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即教育部)對於新的政策,會在年度開始發行「文部科學白書」向全日本民眾介紹當年之教育政策。平成16年度(2005年)推出『活出生命力』的心與身」之國家教育政策(文部科學省,2005)。日本文部科學大臣 (教育部長)中山成彬(2005)在全書序言中,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體」「富有人性」「確實的學力」為三大支柱。黃雅文(民95)。
黃雅文和姜逸群(民94)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及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研究,擬訂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各項能力指標。生命教育核心概念與能力指標包括:1.宗教、信仰與人生四個能力指標2.健康的身心教育十八個能力指標3.生涯教育六個能力指標4.倫理與道德教育十九個能力指標5.死亡教育十二個能力指標。
歸納上述生命教育內涵,作者受託設計教育部95年度生命教育專長增能學分班「生命教育概論」課程綱要如下
1.、課程的重要性:
少子化高齡社會的台灣地區有必要提升人的生命品質,以因應各項社會問題需求提升國家競爭力。自殺已登青少年十大死亡原因之排行。犯罪、吸毒、憂鬱、自殺年輕化的趨勢,有必要思考提升生命力的教育內涵與方法。生命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施極為重要。民國95年起,普通高中階段已有生命教育正式選修課程,國中小階段則僅在綜合活動領域納入十大指定內涵之一,需要每一位教師都能有效地於各領域中融入教學。因此,透過教師在職進修「生命教育概論」學分班,期能提升國民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之認知情意與教學技能之外,亦能讓教師認識自己省思自己督促自己成為學生之生命導師。
2、生命教育的課程內涵:
由國內外文獻可歸納生命教育內涵為五大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五大取向:(一)宗教(哲學)取向(二)身心健康取向 (三)生涯取向 (四)(道德)生活教育取向(五)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三大核心領域(一)「終極關懷與實踐」領域 (二)「倫理思考與反省」領域(三)「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領域。本課程18次課程依據上述理念設計之。
3、生命教育的教學理念:
生命教育教學強調理性思辯、感性感動、愛與關懷、服務實踐,教學者首重自省與實踐,期使自己成為學生之生命典範。切記身教是所有生命教育教學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有:身教、共有式體驗教學、價值澄清教學、創意教學、戲劇教學、藝術教學、繪本教學、影片教學、探索教學、服務學習、閱讀、遊戲、協同教學…等。其評量應在知情意行上採多元彈性為原則。
4.課程大綱:
順序 |
課程大綱 |
時數 |
1 |
認識自己(人自己) |
2 |
2 |
設立目標、思考與抉擇(人自己) |
2 |
3 |
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人自己) |
2 |
4 |
人際關係與溝通(人與人) |
2 |
5 |
人與自然 |
2 |
6 |
愛與關懷(自己、他人、社會、自然) |
2 |
7 |
人格與靈性發展 |
2 |
8. |
哲學與人生 |
2 |
9 |
宗教與人生 |
2 |
10 |
健康促進與生命力 |
2 |
11 |
自尊教育與挫折忍受力 |
2 |
12 |
生涯發展與抉擇 |
2 |
13 |
倫理與道德教育 |
2 |
14 |
安寧療護與悲傷輔導 |
2 |
15 |
死亡教育 |
2 |
16 |
服務與共有體驗之學習 |
2 |
17 |
生命教育教材與教法理論 |
2 |
18 |
生命教育教材與教法實作 |
2 |
合計(時數) |
36 |
至於評量,參照生命教育共體驗生活技能模式(黃雅文,民95年8月15日)初步設計含生命教育評量之教案格式如下:
單元名稱: |
適用對象: |
教學時間: |
設計者 |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生活技能 主要:
次要: |
|||||
具體目標 |
活動流程 |
教學資源 |
活動時間 |
評量 |
|||
|
一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
二 發展活動(附學習單) (主要活動)
三 綜合活動 (結束活動)
四 延伸活動 |
|
|
能參與共有體驗
能有心靈感動
能省思
能找到(喚醒)生命的意義 或 能產生抽象價值概念
能在生活中實踐 或 能於工作中創造
生活實踐後能省思 |
綜合上述探討,本文所指生命教育包含健康促進之向度。
三、生命教育、生活技能與挫折復原力
在前述黃德祥(民89)的生命教育詮釋中,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強調生理、心理、心靈。台灣地區2001年起教育部開始推動「學校健康促進計畫」。
其概念源自於1986年11月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Ottawa Charter of Health Promotion)。生活技能為該憲章五大行動綱領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2006)主張友善校園、健康促進學校中進行生活技能的教學有助於達成人人享有教育Educational for All(EFA)的全球行動。「生活技能」為健康促進學校主要工作範疇之一。黃雅文和姜逸群(民95)。
到底什麼是生活技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生活技能歸類為三大核心內涵(一)1.溝通與人際:人際溝通技巧:口語/非口語溝通、主動聆聽、情感表達/施受回饋、2.談判協商/拒絕的技巧:談判協商與衝突管理、主張的技巧、拒絕的技巧3.同理心:傾聽並了解他人的需求、情境且表達了解4.合作與團隊:表達尊崇他人的貢獻與不同型態、評估自己的能力並貢獻給團體5.主張辯護的技巧:影響的技巧與說服、網路與動機技巧(二)下決定與批判思考的技巧:1.下決定/問題解決的技巧:非正式集會技巧、評價現在的行動對自己對他人未來的影響結果、決定問題的替代解決方案、有關自己與他人的價值觀態度對動機影響之分析技巧、確認適當的資訊與資訊來源(三)因應與自我管理的技巧1.增加內控的技巧:建立自尊/自信的技巧、自我覺知的技巧含權利˙影響˙價值˙態度˙優點˙缺點2.設定目標的技巧3.自我評價˙自我評量˙自我監控的技巧4.管理感情的技巧:憤怒的管理、悲傷與焦慮的處理、失落˙虐待˙創傷的因應技巧5.壓力處理的技巧:時間管理、正向思考、鬆弛的技巧。(UNICEF and WHO, nd)。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Programs (HHD), a divis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EDC)( 2001/09/17)定義兒童青少年的生活技能有三大類(一)社會技能:溝通技巧、談判協商/拒絕技巧、自信、健康人際關係技巧、合作技巧、同理心(二)認知能力:下決定/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三)情緒適應能力:壓力管理、感覺管理如憤怒、內控管理技能的增加如自我管理。台灣地區於花蓮2005年辦理的生活技能則以十四項生活技巧的教導與訓練,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此生活技巧,進而達到身體與心靈健全的人格。十四項生活技能分別是一、做決定二、解決問題 三、創造性思考 四、批判思考 五、有效溝通 六、人際關係技能 七、自我察覺 八、同理心 九、情緒適應 十、抗壓能力 十一、協商技巧 十二、拒絕技能十三、自我肯定(主張)技能 十四、自我健康管理、監督的技巧。
生活技能原文為Life skills,於台灣譯為生活技能。於日本則譯為「心的能力」,配合其國家教育政策「生命力」,由Life skills研究會,發展了“心的能力”教材與教法在各校推動,期能提升學生的自尊心與生命價值感。 (川?徹朗,JKYB,2005)筆者以為生活技能之譯名或可譯為生命技能,成為生命教育教學的核心之一。
擁有高指數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比IQ(智商)、EQ(情緒商數)更加奠定小孩的健全與成功。擁有家庭教養與心理諮商經驗的Brooks, R博士和Goldstein, S.博士,指家長與教師在孩童人格養成教育中的核心職責,許多家長及教師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導正小孩的缺點,陷於『缺陷模式』的負面教養腳本,而非擴充小孩的心性資產。並提出培養小孩挫折復原力( 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的十個原則:同理心、有效溝通、改變負面教養腳本,讓小孩覺得被愛及賞識,協助設定實際目標、體驗成功,犯錯是指導與學習的好時刻,培養責任感、做決定及解決問題、提升小孩自制力與自信心。(馮克芸和陳世欽譯,2005/ Brooks和Goldstein著,2001).。這十個原則大部分是上述生活技能之重要內涵。
四、LEHP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之初探
結合了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時的六大範疇之一:生活技能之內涵。95年2月至6月間,作者帶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學生12名,先閱讀討論兩篇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重要文獻(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Programs (HHD), a divis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EDC), 2001/09/17),Education International, UNESCO, UNFPA, World Bank and PCD (2003/11/14),並就生命教育課程核心內涵:高中生命教育課程教育部(民95)、張美蘭(民89)、黃德祥(民89)黃雅文和姜逸群(民94)加以說明後,分組前後共10次討論,初步建構LEHP生命教育健康促進生活技能模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