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肺結核)捲土重來
發佈日期: 2010-09-30
作者: 謝嘉娟/王志嘉
「結核病」是古老的疾病,席捲肆虐全球數千年;近來,由於卡介苗接種、抗結核藥物使用及公共衛生進步等因素,使民眾樂觀其成地以為結核病是可輕易預防或治癒的病症,然其臨床症狀迥異,素有「偉大的模仿者」之稱,面對非典型症狀或發病部位,資淺之醫護人員有時因警覺力不足,而延誤診治的黃金時期。此外,隨著全球樣貌大大改變,人類移動的便捷頻繁,國際旅客及人類免疫不全病毒血清陽性人口倍增,導致結核病再度興起,實不容小覷,況結核菌之「多重抗藥性」,甚至是與日俱增的「廣泛抗藥性」問題,造成全球結核病防疫上的一大挑戰。目前,結核病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也是臺灣罹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依官方統計資料,臺灣每年約有1萬5千的新病例。
邇來有媒體報導,臺灣某位罹患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的男士未癒逃院,並搭機前往中國大陸,此等飛沫傳播之生物性危害,引起大眾恐慌。其實,回顧臺灣防癆史:自民國90年起,疾病管制局接管防癆工作,95年衛生署實施「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96年發布「限制傳染性結核病患搭乘大眾航空器出國出境實施要點」,均希冀能透過法令規範,使結核病患者能早期獲得診斷與治療,以期有效防堵結核病的蔓延。
肺結核的感染病原是「結核分枝桿菌」,其生長分裂速度緩慢,染色後不易被強酸脫色,故又稱「耐酸菌」;主要經由飛沫傳染,當開放性肺結核病患咳嗽、打噴嚏、吐痰或談話時,即可能散播帶菌的飛沫核,而與病患密切接觸後,亦容易遭受傳染。肺結核感染大多為潛在性,只有10至20%會成為結核病案例。
哪些人是罹患肺結核的高危險群呢?舉凡幼童、老人、原住民、矽肺症、長期吸菸、免疫功能低下(如:愛滋病患、癌症患者、糖尿病患、洗腎患者、器官移植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癌藥、免疫抑制劑等)、居住於狹窄封閉空間(如:軍人、收容人、安養院民、教養院民、精神病院院民等)、曾出入疫區的移民或外勞、醫療照護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毒癮者、胃切除術後、腸改道術後、營養不良、被排菌多量者傳染及胸部X光片上有纖維鈣化病灶等民眾,均為發病的高危險群。
結核病的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咳嗽2至3週以上是最常見的呼吸道症狀,而發燒是最常見的全身性症狀。民眾可應用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結核病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協助診斷(請參閱下表)。
症狀 |
是 |
否 |
計分 |
---|---|---|---|
咳嗽超過兩週 |
2分 |
0分 |
|
有痰 |
2分 |
0分 |
|
過去三個月體重減輕 |
1分 |
0分 |
|
最近食慾不振 |
1分 |
0分 |
|
胸痛、肋間痛 |
1分 |
0分 |
|
*若合計≧5分,則戴上外科口罩,並儘速就醫診療 |
總分: / 7 |
胸部X光,是用來篩檢肺結核最簡單且快速的工具;除了潛伏期及支氣管內結核外,肺結核病患的胸部X光片幾乎都不正常,可能會出現開洞病灶、肋膜積液、粟粒狀均勻病灶、上肺野纖維化等變化,最好能與舊片做比較;可用來幫助判斷是否為活動性,惟不能僅憑胸部X光片作確認。
臨床上,綜整臨床表徵及胸部X光片結果,若無法完全排除開放性肺結核可能性,則建議收集三套痰液檢體,作痰液耐酸性染色及分枝桿菌培養。分枝桿菌培養,使用傳統固體培養基需耗費4至12週。若培養結果為陽性,則須作抗結核藥物敏感性試驗,以為後續用藥之參考。
疑似肺結核患者,建議立即使用外科口罩等級以上的呼吸道防護,及早診治。一旦確定診斷為開放性肺結核(即痰液耐酸性染色陽性、痰液培養陽性、胸部X光有開洞),則需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待醫師認定為不具傳染性(排除開放性肺結核、臨床表現顯示病情改善、或已行都治計畫兩週以上),始可轉出。結核病治療等同慢性病治療,抗結核藥物療程至少需要6個月,務必遵照醫囑服藥,以免產生抗藥性,世界衛生組織並採取「都治計畫(DOTS)」,意即「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
預防勝於治療。結核病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是阻斷感染三角。究竟我們該採取何種措施以阻斷感染三角?請參閱下方簡表:
感染三角 |
介入方法 |
---|---|
病原 |
快速辨識感染病原 |
環境 |
咳嗽禮節、洗手 |
宿主 |
健康生活型態、適當個人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