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母乳的寶寶有黃疸現象是正常的,寶寶長大就會自然好,並無需理會?

發佈日期:2018-08-11

內容:
寶寶出生幾天開始身體變黃黃的,該不該治療?餵母乳容易造成嬰兒黃疸嗎?若真的是生病;需要進行哪些治療呢?在照顧上又要注意哪些事項?

Previous
#兒童 #兒童安全 #兒童健康

寶寶出生幾天開始身體變黃黃的,該不該治療?餵母乳容易造成嬰兒黃疸嗎?若真的是生病;需要進行哪些治療呢?在照顧上又要注意哪些事項?

吃母乳的寶寶有黃疸現象是正常的,寶寶長大就會自然好,並無需理會嗎?

 

Q1:寶寶出生幾天開始身體變黃黃的,該不該治療?
A1:一般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相當常見 (50~60%),通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第4-5天達到高峰(可達 6~8毫克/ 100ml),第 7-10天逐漸下降,約2週後多半會自行消失,所以並不需要治療
生理性黃疸的出現,主要的原因是出生後嬰兒體內原有的紅血球破壞增加(新生兒紅血球壽命較短,平均約為7090天,而成人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產生了較高的膽紅素導致皮膚變黃。
紅血球受破壞後產生腎臟無法排出的脂溶性間接膽紅素,此種膽紅素必須先與血清中的白蛋白結合,然後由肝細胞內的特殊蛋白攝取,再經由肝臟的醣碳基轉化酵素作用,轉變成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然後才能從腎臟排出。
因為出生時紅血球破壞速度增加,加上肝臟機能尚未成熟,無法將突然增加的脂溶性間接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這種種原因造成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可是膽紅素如果只侷限於循環系統內,嬰兒的皮膚不見得會變黃;足月嬰兒當脂溶性間接性膽紅素超過7毫克/ 100ml,血管外組織即有膽紅素,此時皮膚會有黃色變化。顧名思義,生理性黃疸一般是不需要治療,但必要時可以用照光治療。
所謂黃疸指數就是說血液中的膽紅素有多少毫克/100ml?比如說黃疸指數是10,即代表膽紅素是10毫克/ 100ml。一般足月兒生理性黃疸最高值約為 12毫克/ 100ml血液,在這以下只需多加觀察,按照一般照顧的方式照顧寶寶即可,不需特別處置或治療。

Q2餵母乳容易造成嬰兒黃疸嗎?  
A2:餵食母乳的嬰兒常常會有較久的黃疸,在第四到七天時特別明顯,我們稱作早發型母乳黃疸,膽紅素數值往往比餵食配方奶的嬰兒高。會有這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餵母乳的量、次數及熱量不足,造成膽紅素經腸肝循環的再吸收增加,通常只要增加餵母乳次數和熱量,就可以改善早發型母乳黃疸。
有約 2%的母乳哺育嬰兒的黃疸持續較久,稱做遲發型母乳黃疸,可能是因為母乳內的某種荷爾蒙會產生競爭效應,抑制膽紅素的攝取與接合。一般而言,餵食母乳會在第四到七天出現有意義的黃疸,且持續一至兩週,少數的黃疸甚至可持續三至十週。此時可以嘗試停止母乳哺育24~48小時,通常膽紅素會迅速降低,且在幾天後回復至正常值,此時若再重新餵食母乳,膽紅素通常不會再上升,可以繼續母乳哺育
新生兒的生理黃疸通常在出生後兩週內會消失,黃疸超過兩週可稱為「延長性黃疸」(prolonged jaundice),由於臺灣的母乳哺育率逐年增加,新生兒黃疸超過兩週者其實相當常見。
根據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 ,當黃疸指數小於1517時,仍可放心的哺餵母乳並且同時進行照光治療。若超過此指數時可以持續哺餵母乳,或暫時以母乳加配方奶餵食,或暫時換成配方奶,再加上照光治療。
一般來說,如果出生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血中膽紅素值升高的速度太快,一天上升5mg/dl以上;血中膽紅素值高於15mg/dl;「接合型膽紅素」濃度超過 1.5mg/dl,或接合型膽紅素占總膽紅素 20%以上;足月兒出生2個星期後黃疸仍持續,這幾種情況的新生兒黃疸應視為病理性黃疸,需特別注意! 
可能造成的原因包括母親與嬰兒的 ABO血型不合、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紅血球酵素缺失(蠶豆症)、出血性問題、泌尿道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等,這些因素所造成的黃疸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查。

A3: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的症狀:例如嘔吐、腹漲、膚色變黃、活力變差、食慾減低、發燒、小便顏色變濃、大便顏色變白(膽道閉鎖)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應立刻送醫檢查。過高的膽紅素(超過 20毫克/ 100ml)如果堆積在中樞神經形成核黃疸,會造成永久性的中樞神經傷害,此時必須積極處理讓黃疸降下來,治療方式一般有兩種,照光治療及換血治療。
新生兒黃疸照光治療的標準為何?主要是和寶寶的出生天數及出生體重有關,並不是一個絕對值,所以早產兒和足月兒的標準是不同的。以足月兒來說,出生三天內不超過>18
毫克/ 100ml,出生五天到七天不超過21毫克/ 100ml,都可以不用照光處理。
照光治療使用的光線波長從425475nm效果最佳(藍綠光 ),照光時身體暴露的面積越多則效果越好。照光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水份喪失增加,體溫易不穩定,皮疹,bronze-baby症候群,甚至可能傷害視網膜(接受照光治療時嬰兒必須帶眼罩),所以需要謹慎為之。至於新生兒換血治療在臨床上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交換輸血技術操作,最常見的併發症為置換過程中的細菌感染,其次為代謝性問題如代謝性酸或鹼的不平衡,電解質異常,血壓、心跳不穩、凝血功能不正常,或置換過程中幼童體溫不穩等危險性。
按照臺灣兒科醫學會對於新生兒延長性黃疸的處置建議,篩檢新生兒延長性黃疸是否為肝膽疾病的方法有下列兩種,應同時併行:
1、觀察嬰兒大便顏色:
a.醫護人員應在新生兒出院前衛教家長觀察嬰兒大便顏色,並比對嬰兒大便辨識卡之重要性及方法。(兒童健康手冊上的嬰兒黃金九色卡)
b.
將嬰兒大便置於自然光線或日光燈下,與嬰兒大便顏色辨識卡比對。若無法確定是正常或不正常顏色時,應當作不正常而請兒科專科醫師診治。
2、測定直接及總膽紅素並求其比值:當新生兒的黃疸超過出生後14天時,建議於30天大之前,至少檢測一次直接及總膽紅素,並求其比值。若直接/總膽紅素比值超過0.2(亦即直接膽紅素佔總膽紅素20%以上),或直接膽紅素>1.0毫克/ 100ml,可判定可能為肝膽疾病相關之膽汁滯留(cholestasis),應建議轉診兒童消化專科醫師或新生兒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確診與治療。
因為新生兒黃疸超過兩週者相當常見,有時病理性黃疸容易被忽略。其中一群極需早期診治的新生兒肝膽疾病常因而被忽略,以致延遲診治,失去生命或需要換肝。我國嬰兒膽道閉鎖發生率在全世界為第二高,而膽道閉鎖亦為兒童肝病死亡與換肝最常見的原因。膽道閉鎖若能於出生後60天以內手術,會提昇原肝(不換肝)的存活率。臺灣執行葛西手術(Kasaioperation)超過出生後60天黃金手術時間之比例仍相當高,醫護人員與家長均應提高警覺。

更多照顧寶寶衛教知識關如預防保健補助時程及服務項目、嬰兒黃金九色卡、膽道閉鎖的及母乳哺育等可健康九九網站/找教材專區與講主題專區/

媽咪好孕館搜尋並下載相關資源如:

參考資源
1.國民健康署兒童健康手冊
2.臨床兒科學,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黃富源教授、李宏昌副教授
3.新生兒延長性黃疸處置建議(Recommend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Prolonged Jaundice in Neonates),臺灣兒科醫學會https://www.pediatr.org.tw/member/bedside_info.asp?id=24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