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孩子,是家庭的歡樂泉源,讓孩子儘早接受新生兒篩檢及相關健康檢查非常重要。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症狀不明顯的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如果篩檢結果為(疑)陽性時,並不代表寶寶已確定罹患該項疾病,請及早接受進一步檢查。若篩檢結果為無異常時,也不代表不會發病或身體健康。若寶寶已確診時,在黃金治療期間提供妥善之診治,可以將疾病對身體或智能的損害降到最低。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 由醫療院所對出生後48小時之新生兒採取少許腳後跟血液,寄交國民健康署指定之新生兒篩檢中心合約實驗室進行相關檢驗。
- 尚未知道篩檢結果前,請不要讓寶寶接觸?丸(俗稱臭丸),也不可任意服用藥物。
- 篩檢結果為(疑似)陽性時,原採血院所或確認檢查醫院會在最短時間內協助您的寶寶接受進一步之確認檢查。
- 篩檢的敏感度並非100%,主要是因為檢查結果會因疾病的型別(如某些疾病有晚發作型、非典型)與飲食攝取方式(如蛋白質攝取不足、特殊飲食)而有偽陰性的可能。
- 寶寶如果出現任何健康上的問題,請務必詢問您的兒科或家庭醫學科醫師。
- 篩檢結果可在採血後約2個星期得知,請洽原採血院所,或查詢
新生兒篩檢中心電話及網址
‧臺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
網址:https://www.ntuh.gov.tw/gene/nbsc/default.htm
電話:02-2312-3456轉71929或71930
‧財團法人臺北病理中心新生兒篩檢室
網址:https://www.tipn.org.tw/TIPNHome/NewbornScreening
電話:02-8596-2050分機401~403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新生兒篩檢中心
網址:http://www.cfoh.org.tw/
電話:02-8768-1020
葡萄糖 - 六 - 磷酸鹽去氫酉每缺乏症(G-6-PD 缺乏症,俗稱蠶豆症)
- 約每100個寶寶就會有3個,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
- 主因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
- 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物質(氧化性藥物、蠶豆、樟腦丸、紫藥水、磺胺劑等),常容易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而造成貧血、出現臉色蒼白、疲累、食慾差、嚴重的新生兒黃疸(眼白及皮膚均變黃)、茶色尿等症狀。當孩子出現以上症狀時,請務必儘快帶孩子至醫院就醫。
- 如果您確知寶寶患有蠶豆症時,記得提醒醫護人員,並隨身攜帶「G-6-PD缺乏症注意事項卡」,早期確認寶寶健康狀況,避免接觸上述之致病因素,可減少對寶寶的傷害。
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
- 約每3千個寶寶就有1個。
- 主因是寶寶體內缺乏甲狀腺荷爾蒙,影響腦神經及身體生長發育。
- 剛出生的寶寶幾乎無異常症狀,通常在出生後2-3個月才會慢慢出現症狀。
- 如果及早發現,在出生後1-2個月內給予甲狀腺素治療,可使寶寶有正常的身體成長及智能發展。但若到了6個月以後才治療,大部分會變成智能障礙、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髖關節篩檢
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痛,因此往往被家長忽略此問題,即使專業醫師也無法保證檢查出所有的病患。它可能造成日後不良於行的病痛與後遺症,而愈早發現愈容易治療,因此父母與醫師都必須一起提高警覺。
什麼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及大腿的關節;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中約1-2位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
- 此症在嬰兒時期會表現出關節鬆脫,長大則有髖關節脫臼、長短腿、終身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
- 愈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愈容易治療,例如,6個月大之前檢查出來,可用吊帶矯治;6個月大之後檢查出來,往往需要徒手復位及石膏固定來治療;一旦延遲至開始步行後才發現,則需開刀手術方能復位(以上治療方式會因人而異)。
- 早期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自然復原,但是若將嬰兒束縛於過緊的包巾中,使大腿處於伸直併攏的姿勢,會阻礙此自然復原,或惡化為脫臼。將大腿處於自然的屈曲外張姿勢,則有助於髖關節的發育。
早期發現的重要線索
- 危險因子: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女嬰比男嬰多,常見於臀位產的嬰兒(特別是兩膝伸直的臀位產)、有家族病史、第一胎羊水過少者,以及出生就有斜頸、兩腿姿勢不對稱、膝後翻、前足內翻等肢體變形的嬰兒,有以上危險因子的嬰兒應特別注意。
- 身體徵象:若您的寶寶有大腿外張受限(圖1)、長短腿(圖2)、髖關節動作時有聲響等現象,請告知您的兒科或家醫科醫師,特別留意髖關節的問題。
圖1:左側大腿外張角度明顯較小,可能有髖關節發育不良。
圖2:嬰兒仰躺,同時彎曲兩側髖關節至90度,雙足離開床面,圖中左邊膝蓋高度較低,可能有髖關節發育不良。
聽力篩檢
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比起其他出生時篩檢的先天性代謝疾病高出10至100倍。只用肉眼觀察來看嬰兒對聲音的行為反應,無法正確診斷出聽力損失問題,必須使用聽力檢查儀器才能正確診斷出嬰兒的聽力損失。
早期發現聽力損失的重要
- 新生兒雙側重度感音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如果再加上輕度、中度或單側性聽力損失,則發生率高達千分之3。
- 先天性聽力損失應在3個月大前診斷,且於6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能復健/創健,如此才能有正常的語言發展歷程。
- 只觀察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而不使用聽力儀器來做檢查,只能診斷出大於60分貝之雙側中度聽力損失。
- 對6-7個月大寶寶,只利用觀察方式來看其對聲音的行為反應,也無法正確診斷出聽力損失問題,所以務必要使用儀器檢查聽力加以確診。
正確診斷必須仰賴聽力檢查儀器
嬰幼兒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
本量表的指標僅供家長參考,並不能取代專業的聽力檢查。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我們也鼓勵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先至相關聽力單位進行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時治療可避免孩子日後因聽力損失而在生活上有所不便。
出生 - 2 個月大
- 是否有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
- 巨大的聲響會使孩子有驚嚇的反應。(如:用力關門聲、拍手聲)
- 淺睡時會被大的說話聲或噪音干擾而扭動身體。
3 個月 - 6 個月大
- 對著他說話時,他會偶爾發出咿咿唔唔的聲音或是有眼神的接觸。
- 餵奶時,會因突發的聲音而停止吸奶。
- 哭鬧時,聽見媽媽的聲音會安靜下來。
- 會對一些環境中的聲音表現出興趣。(如:電鈴聲、狗叫聲、電視聲等)
7 個月至 - 12 個月大
- 開始牙牙學語,例如ㄇㄚ、ㄅㄚ、ㄉㄚ等,並自得其樂。
- 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 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會有回應,並了解「不可以」和「掰掰」的意思。
- 當您從背後叫他,他會轉向您或者發出咿咿唔唔的聲音。
1 歲 - 2 歲大
- 可以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 可以了解簡單的指示。(如:給我)
- 兩歲左右時,能夠重複您所說的話、片語(如:不要、沒有了),或是短句子(如:爸爸去上班)。
以上項目,在您對孩子持續觀察之後,若每個階段的答案為「否」達三項或更多,建議讓您的孩子立即接受聽力檢查。
(本量表由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整理)
視力保健基本功
幼兒常見的視力問題有弱視、斜視及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散光)等,六歲前是斜、弱視治療的關鍵期,錯過了治療效果變差;近視為一不可逆的疾病,也是國人失明的主因,年齡愈小近視,度數增加愈快,變成高度近視(大於500度)風險愈大,而高度近視易產生青光眼、視網膜周邊變性、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及黃斑部退化、後極部退化、提早發生白內障,可能導致失明。研究顯示:戶外活動是近視發病和惡化的保護因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近視的危險因素。近視病治療的黃金期在成年之前,孩子一旦有近視應就醫控制度數,直到青春期結束度數才會較為穩定,預防成為高度近視。
護眼運動從小開始
隨時觀察幼兒,下列疑似視力不良的症狀,請儘早至眼科就診。
- 瞇著眼睛看東西。
- 常常揉眼睛。
- 慣於歪頭、仰頭或低頭去看東西。
- 反覆側視看物體,表現出想要看得更清楚的模樣。
- 參加遊戲時,行動不靈活、不敏捷。
- 看書或寫字時,眼睛與紙面的距離太近。
- 學習進度減慢或退步。
- 常抱怨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眼睛疲勞、眼痛、頭痛。
- 眼位外觀異常(如鬥雞眼)。
- 眼球震顫(眼球不自主的規律性轉動),或黑眼珠
- 內出現反光等現象。
幼兒接受視力檢查前的預備工作
3-4歲:某些視力問題(如單眼弱視)並無明顯症狀。一般而言,3歲半至4歲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家長應先在家中教會孩子辨認、並以手勢比劃或言語說出「E」或「C」字視標之缺口方向,再帶至眼科接受視力檢查。
3-6歲:「亂點立體圖」可有效檢查出立體感不良的孩童,也可以避免測試單眼視力時用正常眼偷看的弊病。除了教會孩童比出視力表之缺口方向外,也要請家長先教導孩童認識說(指)出亂點立體圖上之●、■、▲、◆四種圖形。
預防高度近視是全家運動
- 大部分高度近視定義都是以近視度數大於500度為主,往往肇始於學齡前或國小國中階段,愈小發生近視,未來度數愈深,並持續惡化至高中畢業,缺乏戶外活動並大量近距離使用眼力常導致近視發生及惡化。
- 幼兒一旦發生近視,度數會逐年增加,日後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很大,且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相對提高。
可怕的近視併發症
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相關的併發症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
周邊變性、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及黃斑部退化、後極部退化,這些
情況都不易治療,甚至導致失明。
幼兒的基本視力保健
未滿2歲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兒童每天看螢幕不要超過1小時,
避免讓幼兒過度近距離用眼,傷害視力。近年實證研究亦發現,戶外活
動是近視發生和惡化的保護因素,每天戶外活動超過2-3小時,可能減
緩兒童近視的發生和惡化。世界衛生組織(WHO)亦建議3歲至4歲兒
童,每天各種程度身體活動至少2小時,包括至少1小時的中等費力至
費力身體活動,越多越好。
護眼行動備忘錄
第1招:戶外活動要力行
- 每天日間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
- 下課時間務必走出教室外活動,或讓眼睛休息至少10分鐘。
- 在強烈陽光下,需戴帽或太陽眼鏡保護。
- 看電視或螢幕要遵守3010原則,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總時數少於1小時。
- 早睡早起,充分休息。
第2招:用眼習慣要養成
- 閱讀、寫字或其他近距離用眼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
- 未滿2歲幼兒不看螢幕。
- 2歲以上每日看螢幕不要超過1小時。
- 看書或拿筆寫字,保持35-40公分的距離。
- 不在搖晃的車上閱讀,也不要躺著看。
第3招:均衡飲食要做到
- 多攝取維生素A、B群、C豐富的食物及深色蔬果。
- 日常飲食種類多樣化、不偏食。
第4招:閱讀環境要注意
- 光線要充足,桌面及環境照度至少350米燭光以上。
- 書桌高度要讓手肘自然下垂平放,椅面要讓臀部坐滿,雙腳要踩到地。
- 書桌光線不直接照射眼睛,習慣用右手寫字的人,檯燈放左前方,左撇子則在右前方。
第5招:拿筆、坐姿要正確
- 姿勢端正,兩肩放輕鬆,腰打直,不歪頭、不趴著。
- 握筆由前三指來挺筆並帶筆運行,後二指要穩定。
第6招:定期檢查要知道
- 每年固定1-2次視力檢查。
- 接到學校視力篩檢未達合格標準之通知,儘速至合格眼科醫師處接受複檢。
- 遵照醫師指示配合矯治,定期回診追蹤。
視力檢查表
3-5歲時可將E字和C字,將其缺口,轉上、轉下、轉左、轉右,指引幼童練習比示正確方向,至醫院即可測視力。如果幼童無法理解,切勿強迫,5歲前學會皆屬正常。
兒童生長曲線
此項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係採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適用全球0-5歲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其以跨國合作方式,調查餵食母乳並在良好健康環境成長的兒童生長情形。因此,可避免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情形。
為利家長及醫事人員更能全面掌握孩子生長狀況,生長曲線由原本0-5歲延長至7歲。●線上計算兒童生長曲線(另開新視窗)
- 這次5-7歲兒童生長曲線圖,主要是以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醫師和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醫師於2010年發表之研究成果,據以繪製完成5-7歲生長曲線。其研究是依據WHO 0-5歲生長標準及本土7-18歲體位標準曲線趨勢,統計分析出5-7歲生長參考值。
- 現行0-5歲兒童生長曲線,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於2006年發布適用全球0-5歲的兒童生長標準曲線圖。其係以跨國合作的調查方式,收集來自不同國家、人種及文化,計8,440位0-5歲健康嬰幼兒的生長及相關資料。而上述接受調查的0-5歲嬰兒,其餵食方式是以母乳哺育並適時的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母親不吸菸及處於良好健康相關因素的環境之下成長的。因此,可避免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情形。
- 7-18歲之體位標準曲線,係依據1997年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800/1600公尺跑走、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四項測驗成績皆優於25百分位值之個案)檢測資料。
- 兒童生長曲線圖摺頁,共有正反兩面,分別為:男孩、女孩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等3種生長指標之百分位圖。每張曲線圖上均有五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百分位、85百分位、50百分位、15百分位及3百分位。百分位圖是在100位同月(年)齡的寶寶中,依生長指標指數值由高而低、重而輕,從第100位排序至第1位。
- 家長可按寶寶的性別,先找到橫向座標標示的寶寶足月/年齡,再對照縱向座標標示之身長/身高、體重與頭圍數值,即可找到寶寶在同年齡層小孩的百分位。以滿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大約座落在第50百分位,就表示這個男孩的體重是在100位同一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 一般而言,嬰幼兒之生長指標若落在第97百分位及第3百分位的兩曲線之間,均屬正常範圍。如果超過第97百分位或低於第3百分位時,就要考慮寶寶的該項生長指標有過高或過低之情形。
- 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長注意﹗兒童的成長是連續性的,除了觀察寶寶的個別年齡的曲線落點外,其生長連線也應該要依循生長曲線的走勢;如果高於(或低於)二個曲線區間時,需請醫師評估檢查。
主要是因為測量身長/身高的方法不同;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上則是測量站立時的身高。
- 為方便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運用0-7歲兒童生長曲線圖進行民眾教育(非商業行為)之使用。
可下載●0-7歲兒童生長曲線圖 - 使用上述曲線摺頁圖檔時,請於明顯處註明資料來源。
口腔保健知多少
小測驗提醒您!
(○) 1. 超過1歲半後仍有吸奶嘴、吸手指的習慣容易造成寶寶咬合不正。
(○) 2. 寶寶10-12個月還未長牙時,應該去看診向牙醫師詢問。
(○) 3. 寶寶萌發第一顆乳牙後應該去做第1次口腔定期檢查。
( X) 4. 父母親餵食幼兒時,先幫忙吹涼熱食或預先咀嚼食物,並不容易造成幼兒的蛀牙。
(○) 5. 如果寶寶已長出牙齒,但經常吃完食物後又沒馬上潔牙,就容易形成蛀牙。
(○) 6. 牙齒還沒萌發前,寶寶喝奶、用餐後及睡前,可以用溼的紗布包住手指,當寶貴進行牙齡、舌頭、口腔黏膜的清潔。
(○) 7. 當發現2顆乳牙緊密相鄰時,即可開始使用牙線幫幼兒潔牙。
(○) 8. 母乳哺育同樣會造成寶寶蛀牙,不可忽略日常口腔清潔。幼兒使用含氟牙膏的含氣量一般為1,000 ppm左右。
(○) 9. 使用1,000 ppm以上含氣牙膏幫幼兒潔牙,須注意牙膏用量。 對3歲以下兒童,可將薄薄一層的牙膏塗在牙刷上,由照顧者幫忙刷牙,對3-6歲兒童,使用碗豆般大小的牙膏量,自照顧者幫忙或監督刷牙。
(○) 10. 一般而言,建議幼兒每6個月請牙醫師協助口腔檢查及塗氟。
膽道閉鎖篩檢
寶寶出生後應仔細觀察皮膚及糞便的顏色(請於日光或白色燈光下觀察),這在出生後60天內尤其重要。若寶寶的皮膚呈現黃疸現象,眼白變黃,就要更仔細比較大便的顏色。由於膽汁的顏色為黃色或綠色,若肝臟分泌的膽汁能順利排出,和大便混合後便會呈現出黃色或綠色大便,亦即編號7-9號的三種顏色,此為正常的狀況。
如果膽汁滯留,糞便無膽汁混合下會呈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像編號1-6號的顏色,必要時轉診至兒童消化專科醫師,以免延誤病情。
嬰兒黃金九色卡
親愛的家長:
請您在寶寶出生後,將寶寶的大便顏色和此『嬰兒大便辨識卡』比對,並仔細評估寶寶的黃疸情形,如果您發現寶寶出現以下情形:
- 寶寶出生第14天黃疸持續不退(眼白泛黃)
- 寶寶大便顏色為不正常的1-6號顏色(或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
請您帶著寶寶就醫同時檢測血中直接及總膽紅素,以判定是否為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