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別名稱:大腸癌
- 現況介紹
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篩檢政策依據歐我國實證資料,每兩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35%的大腸癌死亡率。 - 危險因子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五十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所致。 - 定期篩檢
在台灣,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 50 歲以後,而且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
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 2年 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符合篩檢年齡的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相關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下述網址查詢特約院所名單 ( http://www.nhi.gov.tw/QueryN/Query3.aspx )。 - 診斷/治療
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為陽性該怎麼辦?
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息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大腸鏡檢查結果及後續處理建議:- 正常:不需作其他處理,建議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癌別名稱:肺癌
- 現況介紹
肺癌是一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我國每年新增肺癌個案人數約有1萬3,000人肺癌。 - 危險因子
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
- 菸害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80%,且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30%。近年來更發現三手菸對於人體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在家中或是室內吸菸,會造成有毒物質在環境中殘留,這些物質(主要是焦油)會存在於環境中各種物體表面,一樣會危害健康。 - 空氣污染環境
室外空氣污染的影響已有國際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室外空污將增加肺癌的風險。懸浮微粒來源包括自然界(如火山爆發、地殼岩石崩解)及人類行為產出(如石化燃料及工業排放、移動源廢氣等燃燒行為)二種。 - 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
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 - 肺部相關疾病史
如曾患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會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 - 肺癌家族病史
研究發現,肺癌的發生與家族傾向有潛在關係,即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可能與遺傳因素或是暴露在相同致癌環境中(如二手菸、氡氣)有關。 - 炒菜油煙
國人烹調習慣不同於歐美等國家,因長期暴露烹飪油煙對於人體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依據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指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其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
- 菸害
- 定期篩檢/診斷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以下稱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做為肺癌篩檢工具確實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時,根據結節的大小和CT影像的型態特徵,評估良性和惡性的可能性,提供後續臨床處置建議。
誰適合做肺癌篩檢?
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民眾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可以參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聯合訂定之「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指出適合做肺癌篩檢之族群及其建議。
LDCT檢查會有什麼風險嗎?
LDCT檢查可能衍生的風險,提醒以下事項是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需要了解的:- 假警訊:美國大型試驗指出,對重度吸菸者進行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個陽性結果中只有約4人確診為肺癌,高偽陽性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 確診侵入性檢查有併發氣胸的風險。
- 有造成過度診斷與治療的疑慮。
- 長期且持續的LDCT追蹤檢查,會增加輻射暴露的風險。
根據研究階段性結果,國民健康署和學者專家攜手發展出肺癌篩檢決策輔助工具「我需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嗎?」,透過醫學實證研究,包括篩檢適合的高危險族群、對民眾的好處與風險,並結合自身偏好和價值觀,提供民眾與醫師共同討論的工具,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 治療
肺癌依其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其次為肺鱗狀細胞癌。肺癌治療方式複雜且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而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差異甚大。- ●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病灶,一般是早期肺癌病患之首選治療方式。
- ●化學治療:使用特殊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使其皺縮,甚至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影響正在生長的正常細胞。
- ●放射線治療:透過高能量放射線治療肺癌病灶,對於輻射照野內的所有細胞都有殺傷力,但是癌細胞較易被放射線殺死,正常細胞對放射線的耐受性較強,且較易修復。
- ●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所發展的藥物,EGFR及ALK突變基因的藥品已納入健保給付,其中針對EGFR的有gefitinib(艾瑞莎)、erlotinib(得舒緩)及afatinib(妥復克)等三項標靶藥物,ALK則有crizotinib(截剋瘤)、ceritinib(立克癌)及alectinib(安立適)。
- ●免疫治療: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調控,造成癌細胞過度增長,免疫療法為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重新喚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推出專為肺癌病友治療而設計的數位工具《肺癌攻略》,協助了解治療資訊,以利及時治療及正確抗癌,但上述工具僅簡要概述現行肺癌分期及其治療方式,建議癌友仍務必尋求肺癌專科醫師詳細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
相關資源
肺癌攻略(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
歡迎使用「肺癌攻略」,讓我們成為你抗癌路上的好麻吉。此攻略會提供相關治療資訊,協助醫病溝通不卡關...
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台灣肺癌學會)
「台灣肺癌學會」成立於2000年3月4日,目的在於齊集國內從事肺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各界人士,彼此交換經驗、攜手合作、群策群力,推動肺癌學研究的進行...
癌別名稱:乳癌
- 現況介紹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 - 危險因子
-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
-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藉由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因此護乳健康應從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等習慣開始。
- 定期篩檢/診斷
- 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經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因其能夠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早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確實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建議符合資格的婦女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
- 每項篩檢工具都有一定的準確性,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精確;因此當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查的結果疑似陽性時,應儘速回診並接受進一步檢查,必要時由專業醫師做適當的處置;即使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結果為正常,還是要定期接受檢查,當身體有異狀時,例如摸到硬塊或乳房外觀出現異常時,應儘速就醫。
- 治療
- 乳房X光攝影的結果有六種:
0:需附加其他影像檢查再評估
1:無異常發現
2:良性發現
3:可能是良性發現,據統計為惡性的機率極低,需短期追蹤檢查,一般建議是6-12個月
4:可疑異常須考慮組織生檢
5: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必須採取適當措施 - 如果篩檢結果為陽性個案(category 0、3、4、5),請留意以下事項:
- 選擇合格醫療院所做複確診,品質有保障:可參考本署官網公布認可「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的醫療院所名單進行複確診。
- 詢求專業醫師協助:瞭解乳房X光攝影的判讀結果,與醫師充分討論,以找到最適切的處置方式。
- 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乳癌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
- 乳房X光攝影的結果有六種:
◎ 我國乳癌現況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88-194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69.1及12.0(每十萬人口),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
◎ 乳癌篩檢政策
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研究顯示,50歲以上婦女每1-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3成;鑒於45-69歲婦女為我國婦女罹患乳癌的高峰,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請婦女朋友們定期接受檢查,以降低乳癌對您生命的威脅。
◎ 乳癌篩檢醫院
目前全國共有200多家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通過國民健康署認證,認證名單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 //www.hpa.gov.tw/)查詢,若您有意受檢,可選擇鄰近院所受檢,或逕洽當地衛生局(所)。
◎ 什麼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
乳房X光攝影是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的一種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醫學實證證實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不過乳房X光攝影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偵測到,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檢查前,如有發現異狀,仍應盡速就醫。
◎ 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要注意什麼?
- 檢查時,必須脫掉上半身的衣服,故不要穿連身衣裙。
- 不要於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因為會產生假影,影響醫師判讀影像。
- 乳房X光攝影檢查過程中,為了要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故會有些微不適感,因此,月經來前一週較不合適受檢。
- 如果曾接受過乳房手術、整形手術、植入物體、心臟節律器、已懷孕或有懷孕計畫者請先告知放射師。
◎ 檢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
應儘速找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如診斷性攝影、乳房超音波、組織生檢等,以確定是否為乳癌。經診斷確定乳癌,應依醫師指示,接受正規治療並定期返診進行追蹤。
檢查結果之後續處理建議(醫師仍可能視個別情況作適當調整):
檢查結果 | 後續處理 |
0 | 疑似異常:發現病灶或變化,但不能確定為良性或惡性腫瘤,需要其他影像輔助檢查以確定診斷 |
1 | 無異常:未發現任何病灶或變化,建議每2年1次定期檢查 |
2 | 良性:有發現影像變化,但應為良性,建議每年定期檢查即可,亦可諮詢乳房專科醫師 |
3 | 可能良性:乳房有變化但疑似良性,建議6個月內追蹤檢查可能良性: |
4 | 異常:乳房有異常變化疑似惡性,需考慮進一步作穿刺生檢或病理組織切片 |
5 | 異常:乳房有異常變化及可能是惡性腫瘤,應盡速接受手術或切片檢查 |
提醒您
- 檢查結果為0、4、5,應盡速回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 任何一項篩檢都會有偽陰性個案發生,所以檢查結果正常,仍應每2年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在下次定期檢查前,如有發現異狀,仍應儘速就醫。
◎ 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其存活率為何
乳癌如能早期發現,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
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
乳癌分期 | 5年存活率 |
第0期 | 97.7% |
第1期 | 95.7% |
第2期 | 89.1% |
第3期 | 72.3% |
第4期 | 25.7% |
◎ 要如何早期發現乳癌?
1. 定期接受乳癌篩檢: 45歲以上婦女(40-44歲二等親內,有乳癌家族史者)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 乳癌篩檢有補助嗎?在哪裡做檢查?
政府補助45-69歲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請至各地乳房X光攝影醫療認證機構受檢,認證名單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 //www.hpa.gov.tw/)查詢,若您有意受檢,可選擇鄰近院所受檢,或逕洽所在地衛生局(所)。
◎ 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要注意什麼?
檢查時,必須脫掉上半身的衣服,故不要穿連身衣裙。
不要於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因為會產生假影,影響醫師判讀影像。
乳房攝影檢查過程中,為了要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故會有些微不適感,因此,月經來前一週較不合適受檢。
如果曾接受過乳房手術、整形手術、植入物體、心臟節律器、已懷孕或有懷孕計畫者請先告知放射師。
◎ 乳房X光攝影聽說很痛,是真的嗎?
乳房X光攝影檢查過程中,為了要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現在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另建議婦女朋友們,在月經結束1-2週內做檢查(避免月經來潮時,乳房因荷爾蒙作用本即較為漲痛),同時在檢查前先做好心理建設,告訴自己,接受一時的不適感,換來個人健康及家庭幸福,是非常值得的!
◎ 我得了乳癌,人生是不是就變黑白的?
乳癌雖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的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經由篩檢資料顯示,篩檢發現的乳癌婦女,有85.3%屬早期(0、1、2期),相較於臨床乳癌個案的54.2%多出31.1%。因此,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積極治療,乳癌並非絕症!
相關資源
台灣乳房醫學會?
將持續推動全國乳癌一系列的治療共是制定,藉此延伸建立台灣乳癌資料庫,進而加強推動台灣本土臨床試驗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SROC) 成立於 1951 年…...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透過支援服務及專業輔導,幫助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協助癌友重新學習適應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提供乳癌早期診斷、治療等相關資訊與教育活動(個管師導航管理工作坊)...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期望透過平台組織性地運作和系統性地規劃,讓團體間的交流互動更為緊密,並能藉由資源共用及共享,擴大及延伸服務能量...
HOPE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期待以更健全的體制,創造更多元的服務,陪伴全台的癌友家庭,在抗癌路上的每一天都能更踏實穩健,希望無限...
癌別名稱: 肝癌
- 現況介紹
肝癌為國人好發癌症的前5位,每年約有1萬多名新診斷個案,死亡率為國人癌症死因之第2位,每年約有8千人死於肝癌,而造成國人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C型肝炎,根據統計,我國肝癌的病患中約有 8成左右的人為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感染者。 - 危險因子
在全球,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危險因子為長期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或C型肝炎病毒(HCV)而造成的慢性肝炎,最終容易導致肝癌。其他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60歲以上、肝硬化、抽菸、體重過重或肥胖、大量飲酒、非酒精性脂肪肝、感染肝炎病毒、糖尿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黃麴毒素、檳榔、化學物質(如:砷和三氯乙烯)、家族史等。
- 感染B型肝炎及C型肝炎的可能原因
- B型肝炎
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經由血液或其他體液感染,過去B型肝炎有一半是母親生產時,經由胎盤或是產道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我國因為推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注射之後,帶原率已大幅降低。另外輸血、打針、刺青或穿耳洞的器械消毒不完全、共用牙刷或刮鬍刀、毒癮者共用針具與稀釋液,或性行為,接觸到感染者之血液或體液亦會導致感染。
大部分的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會痊癒,但少數的人尤其是出生就感染的嬰兒,無法將病毒清除,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續6個月以上呈陽性,即成為帶原者,也就是慢性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人。如果B型肝炎 e抗原(HBeAg)也陽性,表示病毒量多,其傳染力強且罹患肝癌的機會亦較高。帶原者有可能演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很多帶原者並不知道自己帶原,加上沒有明顯症狀,因而容易忽略帶原可能對肝?的影響。我國民國73年前出生的成人約有15~20%為B型肝炎帶原者,帶原者發展成肝癌的機率是非帶原者的100倍左右。 - C型肝炎
C型肝炎病毒主要是因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而感染,如輸血、打針、刺青或穿耳洞的器械消毒不完全、共用牙刷或刮鬍刀,或毒癮者共用針具及稀釋液等。和B型肝炎病毒不一樣的是,C型肝炎病毒透過性行為及母子垂直感染的比率相當低,而且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在經過20至30年後,約有20至30%的人會演變成肝硬化,約有5 %的人會併發肝癌,慢性C型肝炎一旦進入肝硬化的階段,其衍生肝癌的機率會增高,因此治療或是定期追蹤檢查是相當重要的。
- 篩檢/診斷
肝炎大多沒有症狀,一般來說,肝炎的診斷是以抽血檢驗為主,但是對於原因不明的肝炎,或是要評估肝炎及肝纖維化的程度時,可能需要做肝穿刺(切片)加以判斷,這種檢查是由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在超音波的引導下來操作,不需開刀,安全性高,至於是否需要做穿刺,則要由醫師視情況來決定。
健康署目前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及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終身可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經諮詢專家意見,業自109年9月28日擴大放寬年滿45至79歲民眾,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以早期發現、接受適當治療,可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 感染者的注意事項
- B型肝炎帶原者
- 避免吸菸、嚼檳榔及過量飲酒。若有吸菸者,請戒菸!
- 避免食用含人工添加、醃漬、或有可能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如花生製品、豆瓣醬、豆腐乳等發酵食品)。
- 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藥物或偏方,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 如果性伴侶一方帶原,另一方沒有帶原也沒有抗體,最好是接種B型肝炎疫苗,或是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以預防感染。
- C型肝炎感染者
- 避免吸菸、嚼檳榔及過量飲酒;若有吸菸者,請戒菸!
- 避免食用含人工添加、醃漬、或有可能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如花生製品、 豆瓣醬、豆腐乳等發酵食品)。
- 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藥物或偏方,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 B型肝炎帶原者
- 定期追蹤與治療
- B型肝炎
- 應找肝膽腸胃科醫師檢?,以確認自己肝臟的狀況
- 定期追蹤: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臟損傷演變過程中通常是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追蹤檢查是相當重要的!由於每個人的個別情況不同,其追蹤時間仍應由醫師決定,原則上:
- 無肝硬化 每6-12個月抽血檢驗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並依醫囑接受超音波或其他影像學檢?。
- 有肝硬化 每3-6個月抽血檢驗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並依醫矚接受超音波或其他影像學檢?。
- 藥物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治療成效很好,目前全民健康保險已經有條件的給付該治療,可以進一步請教專科醫師決定是否接受治療。
- 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及遠離菸酒
- B型肝炎帶原者在生活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生活作息正常及均衡 飲食即可。
- C型肝炎
- 應找專科醫師檢查,以確認自已肝臟的狀況
- 定期追蹤
由於每個人的個別情況不同,其追蹤時間應由醫師決定。建議應每3至6個月抽血檢?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並依醫囑接受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的異常變化。 - 藥物治療
如果肝功能持續不正常,應考慮接受藥物治療。C型肝炎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目前全民健康保險已放寬C型肝炎新藥給付條件,不再設限需肝纖維化,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就可以接受治療,治癒率達九成以上,因此建議可以進一步請教專科醫師決定是否接受治療。 - 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及遠離菸酒
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在生活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生活作息正常及均衡飲食即可。
- B型肝炎
相關資源
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
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好心肝基金會,並在基金會架構下,成立好心肝門診中心及在未來擬定成立肝病醫院、肝病醫療中心等近期、中期及長期目標。...
台灣肝癌醫學會TLCA
從臨床醫學的觀點來看,要減少肝癌的發生以及降低肝癌死亡率與改善肝癌病患的生活品質,其中肝癌之預防、偵檢、診斷及治療都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國內第一個以肝膽專科醫護人員為主的義工組織及〔免費肝病諮詢專線〕,開始接受民眾的諮詢,個別解答肝病相關問題。肝病基金會一步一腳印、十年如一日的消滅國病之路,就此展開。...
癌別名稱:口腔癌
- 現況介紹
在台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是我國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7千人罹患口腔癌,逾3千人死於口腔癌。篩檢政策之國外研究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 - 危險因子
口腔癌的發生主要是口腔內黏膜長期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其中又以嚼食檳榔、抽菸與喝酒為造成口腔癌最主要的三大危險因子。「檳榔子」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檳榔中的粗纖維、檳榔鹼、檳榔素、多酚化合物等成分,會經由嚼食在口腔中引起硝化反應,產生亞硝基胺造成細胞損傷,導致口腔、咽及食道等部位逐漸產生病變。 - 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就可接受檢查。 - 診斷/治療
若口腔黏膜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儘速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確診,並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1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癌別名稱:子宮頸癌
- 現況介紹
我國自民國84 年起,提供30 歲以上婦女每年1 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至今,已使我國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由84年每10萬人25.1人降至106年每10萬人7.9人,標準化死亡率由84年每10萬人11人降至108年每10萬人3.2人,皆下降達7成。 - 危險因子
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雖然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部分人會持續感染,可能會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其他危險因子如女性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多重性伴侶、持續使用避孕藥以及生育次數較多,則被報告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關。 - 定期篩檢/診斷
國內外實證顯示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醒,三道防線防子宮頸癌:
第一道防線-安全性行為:人類乳突病毒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傳染,正確使用保險套,可以預防部分人類乳突病毒傳染,進而可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
第二道防線-接種HPV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接種HPV疫苗可以保護女性避免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亦能有效預防長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造成的子宮頸癌。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准三種品牌的HPV疫苗,均可以預防至少7成造成子宮頸癌的高危險型別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各疫苗適用對象可參考仿單。
第三道防線-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經國際實證最佳的子宮頸癌篩檢工具,有助於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早期治療,讓子宮頸病變不會進展到癌症。 - 治療
因子宮頸癌前病變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或疼痛,故需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如經診斷為癌前病變,大部分只需要簡單的門診手術即可治癒;即使經切片證實為癌症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率也很高。依國民健康署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的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8成5以上,到第4期則驟降至僅2成。因此符合篩檢資格的女性,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抹片檢查結果有異常,請務必依醫囑接受後續追蹤及治療。
相關資源
HPV 8成與你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
人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高達80%1,而且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要注意...
台灣婦癌醫學會
子宮頸鱗狀上皮癌(80~85%)可發現HPV以16型最多,腺癌(15%)則以18型居多,另研究發現,亞洲地區(尤其是台灣、中國、 韓國及日本)侵襲子宮頸癌...
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
婦科癌症治療藥物的新發展,已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手術方式的演進,微創的角色,綜有未定論或爭議之處,仍應審慎善用,創造病人最大福祉。...